close
故事與新聞/冬至隨想
 

舊日歐洲人長期保持的習慣是:夜的中間,家人會起來,點了暗暗的油燈,講講話,做點簡單的瑣事,識字的就讀幾頁書,然後才再去睡第二階段的覺……

剛剛過了今年的冬至,那一天大家親切詢問的,是:「吃湯圓了沒?」相對地很少人在意:冬至特別被標舉出來,因為是一年當中夜最長、晝最短的一天。同樣的,我們也就不太會敏感地期待過完了冬至,白天會愈來愈長,黑夜會愈來愈短。

現代人的黑夜,不再是真正的黑夜,因為有了方便的人工照明,讓我們即使在黑夜,還是能做很多事,黑夜成了白日的延伸。這樣的情況,其實在人類歷史上極其新鮮,若是從愛迪生發明電燈算起,不過就是一百年左右的時間吧。

但這一百年的變化,何其劇烈!才不過一百年前,大部分的人天黑之後,就必須停下手上的工作,甚至停下身邊的大部分活動。有天光的時候,人過一種相對忙碌、熱鬧的生活;天光全暗之後,人就進入另一種截然不同,安靜、停歇的狀態。生活是有兩種的,一快一慢,反覆輪換。

才不過一百年前,大部分的人天黑之後的時間,都耗在睡眠上。七、八點鐘睡下去,是很正常的,因為夜太長,所以通常不會一直睡到天亮,很可能午夜左右會醒來 一次,說不定凌晨之前又會再醒來一次。舊日歐洲人長期保持的習慣是:夜的中間,家人會起來,點了暗暗的油燈,講講話,做點簡單的瑣事,識字的就讀幾頁書, 然後才再去睡第二階段的覺。

也就是說,歷史上絕大部分時期,人的睡眠是分段的,不是像現在只睡一段不中斷的七、八小時。彼時的人,睡下去時身體沒有那麼累,睡得沒那麼沉,睡到進入眼 球激烈活動多夢的層次,往往就醒過來了。所以他們會清楚記得自己剛剛作的夢,而且夢境中的景象還歷歷鮮活留在他們的神經系統裡。

從一個角度看,難怪他們那麼在意夢,在意夢和現實的混淆,相信夢所傳遞的訊息很重要,努力想要解夢、讀出夢的意義。從另一個角度,借用精神分析的概念來看,他們和自身的潛意識關係密切,每天頻密出入顯意識與潛意識的兩個領域之間,其自我應該因此而比較立體、比較深邃吧?

生物化學家,才剛起步試圖理解:把黑夜照亮,改變睡眠模式,究竟會對人的生理、心理帶來什麼樣的長遠衝擊嗎?人的身體適應了幾千年漫長無光黑夜,適應了長夜中分段睡眠的韻律,需要進行什麼樣的改變來配合人工照明的新鮮情境嗎?

有些專家猜想:部分現代的憂鬱疾病,和睡眠模式改變有關吧?有些專家猜想:現代藝術與哲學的相對枯竭,和人被迫改變了原本和夢之間的緊密聯繫有關吧?也有專家猜想:人類整體生殖衝動的下降,說不定也和改變了的睡眠行為有關吧?

我們還不知道答案,但好像可以撥出一點夜晚的時間,關掉所有的燈光,暗暗地、靜靜地想一想。

【2011/12/30 聯合報】

從冬至的起源,推至探討到歐洲當時的文化,由中至西令人感到新鮮,並佩服作者的歷史知識廣博,

之後反觀現代人的生活因為缺少暗夜獨思的機會,造常須多文明病和社會問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neve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