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聯合報╱記者李承宇/東京報導】
|
100位台灣高中生赴日與當地學生交流,讓他們最驚奇的,除了與日本學生有共同的偶像、從小看相同漫畫長大外,一間能把排泄物回收利用的「環保廁所」也令他們驚豔。
【聯合報╱記者李承宇/東京報導】
|
100位台灣高中生赴日與當地學生交流,讓他們最驚奇的,除了與日本學生有共同的偶像、從小看相同漫畫長大外,一間能把排泄物回收利用的「環保廁所」也令他們驚豔。
【聯合報╱記者洪敬浤/台中市報導】
建築設計師姚仁祿、橙果設計總監蔣友柏昨天對談。姚仁祿說,創意意味著走一條新路,沒地圖能參考;蔣友柏則說,創意要賭命,不能賭命就沒創意,展現不同世代對創意的看法。
東海大學昨天舉行一場「創意設計教育論壇」,與談人包含學學文創志業董事長徐莉玲、大可意念總監謝榮雅、香港i Group創辦人毛觀岳等。姚仁祿、蔣友柏對談,現場湧入250名教授、學生。
【聯合報╱徐明松】
張肇康,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,德國包浩斯學校創辦人葛羅培斯的學生,王大閎、貝聿銘的學弟,作品細膩且耐人尋味,終生持續在尋找新建築與傳統的關係,台大洞洞館就是他的作品。
陳仁和,早稻田建築工程系畢業,台灣第一位將鋼筋混凝土構造,透過形式類比暗示木結構傳統的傑出台籍建築師,可是建築界似乎遺忘了他,1989年過逝時,沒有任何紀念文章,圈子裡多數人未聽過他的名字。
書名: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
【聯合報╱特派記者陳宛茜/義大利威尼斯傳真】
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昨天正式開幕,展至十一月二十三日。今年共有來自五十二國的一百多件作品參展,其中波蘭獲最佳國家館,美國建築師戈雷格林恩獲最佳裝置獎,美國建築師法蘭克蓋瑞則獲終身成就獎。
波蘭館以「波蘭旅館:建築的來生」主題打敗五十二國,獲「最佳國家館」金獅獎。展館以「旅館」為意象,布置簡單,只放上幾張床,在牆上貼上攝影照,追蹤六棟建築十年之間的變化;精簡有力地批判劇烈的城市競爭中,建築不再永恆,功能意義不斷轉變,甚至成為城市不斷換裝的外衣。
【聯合報╱本報記者陳宛茜】
上月底,西班牙藝術家拉拉‧阿爾瑪雀紀在工人的協助下,打掉台北市齊東街一片圍牆,露出裡頭荒廢了20年的日式屋舍。不過,這不是拆除違建,而是行動藝術──這片斷壁殘垣是畫框,而陽光則是輕描淡寫的顏料。拉拉要所有經過圍牆的市民,都有機會好好凝視,這幅用時間之筆畫成的廢墟之畫。
「凝視廢墟」是西方重要的美學教育。到羅馬、雅典的遊客絡繹不絕,觀看的不是高樓華廈,而是半毀的競技場、殘破的神殿。19世紀歐洲最重要的城市學者班雅明,最喜歡漫步沉思的地點,是倫敦、巴黎競辦世博會後,產生的大量城市廢墟。
【聯合報╱本報記者陳宛茜】
日本人形容手感住宅「就像尚未上釉的樸素陶器,給人舒適的觸感」。它的特質包括不重視造型、觸感良好、空間不大、屋與人建立舒適共生關係等;與如今台灣流行「豪宅」的大坪數、誇耀造型、大量採用玻璃、鋼建材,形成強烈對比。
中村的住宅理論引起討論後,三采文化也引進另一本日本書「手感住宅」。作者松井晴子受到中村「對住宅的習慣與愛好皆來自觸感」的啟發,深入採訪包括中村作品在內的24棟「優質手感住宅」。為了了解「人與住宅之間的舒適共生關係」,她除了訪問建築師之外,也訪問住宅的使用者。
砸錢搞花博 好處在哪裡
【聯合報╱特派記者陳宛茜/義大利威尼斯報導】
香港建築師黃國才設計的「浪家居」一部單車便可承載四海為家的流浪夢想。
記者陳宛茜/攝影
宜蘭和台北距離非常近,但住在那兒的黃聲遠建築師他所過的生活,卻和我們迥然不同。
http://blog.roodo.com/drugthelife
http://www.zoo.idv.tw/動物園設計工作室
喜歡的文字敘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