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建築 (17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【聯合報╱記者李承宇/東京報導】

赴日參訪的台灣高中生參觀利用排泄物分解回收水沖馬桶的廁所,感到十分驚奇。 記者李承宇/攝影
100位台灣高中生赴日與當地學生交流,讓他們最驚奇的,除了與日本學生有共同的偶像、從小看相同漫畫長大外,一間能把排泄物回收利用的「環保廁所」也令他們驚豔。

日本交流協會為提高台灣學生赴日留學的意願,舉辦「台灣高中生訪日活動」,今年共有1700多人報名,最後選出100人,包括台中高農棒球隊,及新竹女中合唱團。

vneve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雷內·弗朗索瓦·吉蘭·馬格利特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

1898年11月21日-1967年8月15日)是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,畫風帶有明顯的符號語

言,如《戴黑帽的男人》。他影響了今日許多插畫風格。

vneve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聯合報╱記者洪敬浤/台中市報導】

建築設計師姚仁祿、橙果設計總監蔣友柏昨天對談。姚仁祿說,創意意味著走一條新路,沒地圖能參考;蔣友柏則說,創意要賭命,不能賭命就沒創意,展現不同世代對創意的看法。

東海大學昨天舉行一場「創意設計教育論壇」,與談人包含學學文創志業董事長徐莉玲、大可意念總監謝榮雅、香港i Group創辦人毛觀岳等。姚仁祿、蔣友柏對談,現場湧入250名教授、學生。

vneve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漢寶德:委員會議決方式應全面檢討

vneve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威尼斯建築展 想像「不建築」

vneve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聯合報╱徐明松】

張肇康,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,德國包浩斯學校創辦人葛羅培斯的學生,王大閎、貝聿銘的學弟,作品細膩且耐人尋味,終生持續在尋找新建築與傳統的關係,台大洞洞館就是他的作品。

陳仁和,早稻田建築工程系畢業,台灣第一位將鋼筋混凝土構造,透過形式類比暗示木結構傳統的傑出台籍建築師,可是建築界似乎遺忘了他,1989年過逝時,沒有任何紀念文章,圈子裡多數人未聽過他的名字。

vneve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有過一個戀人。睡眠中

vneve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聯合新聞網╱木馬文化/提供】

 

書名: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

vneve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This is the VOA Special English Development Report.

vneve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聯合報╱特派記者陳宛茜/義大利威尼斯傳真】

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昨天正式開幕,展至十一月二十三日。今年共有來自五十二國的一百多件作品參展,其中波蘭獲最佳國家館,美國建築師戈雷格林恩獲最佳裝置獎,美國建築師法蘭克蓋瑞則獲終身成就獎。

波蘭館以「波蘭旅館:建築的來生」主題打敗五十二國,獲「最佳國家館」金獅獎。展館以「旅館」為意象,布置簡單,只放上幾張床,在牆上貼上攝影照,追蹤六棟建築十年之間的變化;精簡有力地批判劇烈的城市競爭中,建築不再永恆,功能意義不斷轉變,甚至成為城市不斷換裝的外衣。

美國知名數位建築師戈雷格林恩(Greg Lynn),則以「再生玩具家具」獲「最佳裝置獎」金獅獎。他透過數位設計,將色彩鮮豔的回收橡膠玩具材料,轉化成現代感的家具。

vneve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聯合報╱本報記者陳宛茜】

上月底,西班牙藝術家拉拉‧阿爾瑪雀紀在工人的協助下,打掉台北市齊東街一片圍牆,露出裡頭荒廢了20年的日式屋舍。不過,這不是拆除違建,而是行動藝術──這片斷壁殘垣是畫框,而陽光則是輕描淡寫的顏料。拉拉要所有經過圍牆的市民,都有機會好好凝視,這幅用時間之筆畫成的廢墟之畫。

「凝視廢墟」是西方重要的美學教育。到羅馬、雅典的遊客絡繹不絕,觀看的不是高樓華廈,而是半毀的競技場、殘破的神殿。19世紀歐洲最重要的城市學者班雅明,最喜歡漫步沉思的地點,是倫敦、巴黎競辦世博會後,產生的大量城市廢墟。

班雅明認為,「不斷興建、毀壞」是現代城市的重要特質;而唯有在充滿碎片的廢墟中,城市人才能認清眼前世界的轉瞬即逝。廢墟的存在不僅召喚人們對於逝去文明的想像,也提醒對未來文明的沉澱思考。懂得欣賞廢墟、虛心面對城市的衰老與死亡的文明,才是一個成熟、健康的文明。

中國文化曾有廢墟存在,像圓明園、赤壁、牡丹亭。但走進現代的台灣,把廢墟遺忘在黑暗的角落。

從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的迅速升級中,我們追求速度和效率,失去了凝視廢墟的能力。面對衰老殘破的事物,解決之道只有汰舊換新。因此台北建成圓環小吃被象徵時髦進步的玻璃建築代替,卻無法獲得重生。

歐洲有許多舊市場新生的例子。西班牙巴塞隆納的Santa Caterina市場,19世紀便已存在,狹小又老舊殘破。經夫妻檔建築師E&B重新設計,用20萬塊、67種顏色的瓷磚做成新的波浪狀屋頂,象徵市場繽紛的蔬果,老市集也變身充滿嘻哈風的觀光熱點。

倫敦最老的市集Borough,歷史可溯至西元前一世紀。倫敦建築事務所G+S進行改造,保留原有的鑄鐵結構,將屋頂、牆壁改成大片透亮玻璃,讓Borough從封閉的批發市場,一舉扭轉成遊人如織的開放市場。並細心保留古代鐵匠、金匠的交易場所,改成露天餐廳。

台灣的老建築更新,外型也許不遜這兩個老市集。少了什麼呢?答案是時間。Santa Caterina從設計到完成,總共花了七年時間;Borough光設計便做了五年。

面對選票和轉型壓力,台灣人失去凝視廢墟的能力與時間。我們只看見國外老建築披上的鮮亮外衣,卻看不到衣服底下、那些細心保存的時間的痕跡。這才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來源。

建成圓環又要重新亮燈,而剝皮寮、紀州庵等老房子、廢墟,也被台北市文化局列入改造計畫。此時的台灣,正是要從工業/製造社會,轉入風格/設計社會的關鍵期。是時候問問自己:你看見廢墟的美麗了嗎?

vneve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聯合報╱本報記者陳宛茜】

日本人形容手感住宅「就像尚未上釉的樸素陶器,給人舒適的觸感」。它的特質包括不重視造型、觸感良好、空間不大、屋與人建立舒適共生關係等;與如今台灣流行「豪宅」的大坪數、誇耀造型、大量採用玻璃、鋼建材,形成強烈對比。

中村的住宅理論引起討論後,三采文化也引進另一本日本書「手感住宅」。作者松井晴子受到中村「對住宅的習慣與愛好皆來自觸感」的啟發,深入採訪包括中村作品在內的24棟「優質手感住宅」。為了了解「人與住宅之間的舒適共生關係」,她除了訪問建築師之外,也訪問住宅的使用者。

這本書提出許多有趣的觀點:「住宅過於方便、舒適,會降低人的生存能力」、「家就像每天都會用到的茶碗,愈用愈順手」、「不希望住戶搬進新家就下評論,希望他們能在五或十年之後,慢慢了解房子的好處」、「對待家具就該像對待家人一樣」。松井晴子認為,亞洲人和歐美對待自然和家族的觀念不同,「手感住宅」或許是更適合日本人的住宅。

vneve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中村好文「手感住宅」用觸感生活
【聯合報╱本報記者陳宛茜】

vneve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聯合報╱漢寶德】
台北市正悄悄地籌劃二○一○年的國際花卉博覽會。市政府在網站上掛了詳細的會場設計要覽,而且已經修改到第十二版了,可是市民很少注意到。大家偶爾聽到「花博」會想到花卉的展覽,到時候,台北市會被美麗的花朵所淹沒,使全世界看到台北市民的幸福與富裕生活。國際的觀光客會大量湧入台北,為台北市創造繁榮與財富。

砸錢搞花博 好處在哪裡

vneve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聯合報╱特派記者陳宛茜/義大利威尼斯報導】
香港建築師黃國才設計的「浪家居」一部單車便可承載四海為家的流浪夢想。
記者陳宛茜/攝影

vneve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【聯合報╱詹偉雄】

宜蘭和台北距離非常近,但住在那兒的黃聲遠建築師他所過的生活,卻和我們迥然不同。

vneve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http://blog.roodo.com/drugthelife
http://www.zoo.idv.tw/動物園設計工作室
喜歡的文字敘述

vneve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